Search

「當自己被兩套標準所折磨」

迪迪的先生因為洗腎,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是主要收入提供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當自己被兩套標準所折磨」

迪迪的先生因為洗腎,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是主要收入提供者。

迪迪跟我說:「我看到他就無名火起,以前人家都說我是好命的女人有老公養,現在他洗腎沒辦法出去賺錢,變成人家說我是業命,想了就又氣又傷心。尤其是累了一天回到家,看到他衣服堆在那邊,飯沒做好還在打電動,我更生氣。

可是我又知道他也是無奈的,又不是他要生病。至於衣服堆在那邊,飯沒做好還在打電動,我也知道自己小氣,以前他還沒生病前,我懶得做飯,他就說,那我們出去吃吧,現在同樣的事情發生,我卻像個酷吏似的指責他:你沒辦法賺錢至少家裡也要弄好吧。」

迪迪自責的說:「我怎麼可以生氣?我怎麼會這麼兩套標準?我怎麼會如此的不互相?」

我說:「妳對男人在家不出去賺錢感到憤怒,對於回家沒有熱飯可以吃感到生氣,但又對自己的憤怒與生氣感到自責。」

迪迪說:「為什麼啊?為什麼人會這麼矛盾呢?」

我舉個例子讓她理解自己的憤怒是從哪裡來的。

我說:「我的學生曾經舉過一個例子,妳聽聽看,幫我分析一下為什麼她會生氣。

她和她哥哥都在台北讀書,放長假回家時,爸爸很興奮的跟兩個孩子說,他買了個超大型電視,她和她哥哥聽到後的第一個反應是暴怒:疫情的影響下,家裡的生意已經變得很清淡了,你怎麼可以這麼自私亂花錢?以後我們出國讀書的錢要怎麼辦?」

迪迪打斷我說:「不對啊,錢是她爸爸賺的,她爸爸買個東西犒賞自己都不可以喔?況且她憑什麼覺得她爸爸得供她出國讀書?做父母的就是應該的嗎?」

我問:「如果從小到大,她爸爸就給她一個印象說,無論如何我會供妳出國讀書,因此她所有的時間、精力、生活安排與選擇就是以這個最高指導原則在進行了,當她發現有一天她可能無法出國讀書,妳覺得她會不會生氣?」

迪迪說:「會,因為期望失落嘛。可是她還是不應該生氣。」

我說:「所以先不管應不應該,妳覺得生氣是正常的,對不對?」

迪迪說:「對。」

我說:「好,那我們回到妳和妳老公的這件事。當初妳是怎麼被妳老公吸引的?」

迪迪說:「很溫柔,很強大。結婚前,他就說他會照顧我一輩子,而且就像我說的,就算他下班回家,我窩在沙發裡不想起來煮飯也沒關係,很溫柔。」

我說:「現在他生病了,無法再強大,而溫柔也變軟弱了。」

迪迪說:「我好壞。」

我說:「妳不是壞。妳是失落,妳是生氣。就像剛剛妳幫我分析的那個事件一樣,我的學生對於出國的計畫可能會泡湯感到生氣是正常的。」

迪迪說:「可是我不喜歡這個失落的感覺,也不喜歡自己那麼愛生氣。我更生氣自己這麼小氣。我先生賺那麼多年的錢,現在換我也是公平,但我就是生氣。」

我說:「只要你願意,事情或許會有所不同。」

迪迪說:「要怎麼做?」

我舉了個迪迪的孩子盈盈小時候的事情來回答她的問題:「妳記不記得盈盈小時候來我們家,她要拿我手上的冰淇淋我不給她,她轉頭去打妳,還邊打邊哭。」

迪迪說:「是有這件事,我還回打她,關我什麼事啊?為什麼要打我?」

我說:「妳想想,為什麼盈盈打妳不打我?明明是我不給她冰淇淋的。」

迪迪說:「因為我是她媽媽?」

我說:「對,因為她覺得妳是理所當然要滿足她的人,所以她生妳的氣。」

迪迪說:「她現在長大不會了。她後來就知道我不是什麼都可以變得出來給她。」

我說:「妳的意思是,盈盈有一天終於知道妳不是無所不能,接受了,也就不再有攻擊妳的行為。」

迪迪說:「對。」

我說:「現在的妳就像盈盈小時候一樣,原本妳相信妳先生會照顧妳一輩子,永遠強大與溫柔,後來這個相信粉碎了,於是妳很生氣的攻擊妳先生。」

迪迪說:「這麼一說是有點像。我怎麼這麼幼稚?」

我說:「人類心智的運作就是如此,認知影響情緒,進而影響行動,你的反應很正常。盈盈小時候的反應也很正常。

盈盈認為妳需要為她的無法得到冰淇淋負責,因此很生氣,所以打妳。

妳認為妳先生需要為他無法履行婚前承諾負責,因此很生氣,所以責怪他。」

然後有一天,盈盈接受妳不是無所不能,就停止攻擊妳了。

或許有一天,當妳接受了妳先生無法永遠強大與溫柔,妳就不會再攻擊他。」

迪迪說:「可是我內心還是無法接受不再強大與溫柔的男人。」

我說:「我了解那份失落。

但是人類腦部很有彈性。剛受到衝擊時,我們會無法接受,會討價還價,會憤怒,會傷心,然而只要願意,我們也會開始放眼去觀察這個和我們原先認知不一樣的世界,默默地整合各式各樣的資訊。

終有一天,妳的腦子完成了資訊的整合,擴展了認知,也就是俗語說的想通了。想通了沒有什麼事情是永遠不變的,認識到沒有人能夠永遠強大與溫柔,原本兩條分歧的信念整合成一條,妳看待洗腎的先生可能就不會再那麼憤怒了。」

迪迪說:「這個過程要多久?」

我說:「每個人需要的時間不一樣。

如果妳能夠溫柔的對待自己的憤怒與失落,讓這個事件摻入了包容的質地,就如同戴上不一樣的眼鏡般,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這件事情,或許這個折磨會比較早消失。」

人生會碰到種種的失落。尤其是妳曾經相信的不復存在,曾經依靠的殞落。

失落並非洪水猛獸,而是一種情緒。

妳不需要趕走情緒,而是知曉它,好奇的觀察它。

在情緒被安頓而有餘裕之時,或許你會願意把頭抬起來看看四周,看看曾經的相信是不是可以有些調整。

當認知與現實調整到一致之時,情緒警報器也就不需要響起了。

至於一時還沒辦法調整想法也沒問題,就這樣放著,我們的腦部會默默地做工,只要你不添油加醋,情緒所引發的迷霧終會慢慢散去。

~郭葉珍的《和自己,相愛不相礙》~

博客來 https://tinyurl.com/y723qf8r

~郭葉珍的《我們,相伴不相絆》~博客來2020年親子教養排行榜第六名

博客來:https://reurl.cc/NjZWge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